不少人認為退休後往往容易生病,究竟是個人的心理作祟,還是有實際根據?退休生活真的會加速身體的老化和衰退嗎?大家不妨多聽專家的分析和意見,及早為退休生活作出準備,讓自己成為健康的退休一族。
為何退休後容易生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曾指出,退休後容易有大病,屬廣泛出現的現象。因為不少人退休時年紀已不輕,身體狀況比年青時已遜色,當中很多人因感到力有不逮,包括有容易疲累、上氣不接下氣的表現而退休,所以他們在退休前已有症狀。加上,這個年齡群組是患上癌症、中風或心臟病發的高危族,所以容易在退休後,出現各種疾病。
由於中風、心臟病多屬隱性、無症狀的疾病,惟一旦發病則足以致命,建議應每年進行身體檢查,及早找出病患,接受適當治療,同時要避免吸煙,有良好飲食、每日進行30分鐘或以上帶氧運動,保持健康。
退休後容易情緒受困擾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曾表示,工作上的轉變、快將退休及已經退休,都可以為長者帶來不同情緒困擾。退休帶來的壓力為例,常見可引致失眠、情緒病、身心症等。因為若當事人情緒變差、心情變差,活動量就會減少,導致整體身體狀況也會轉差,包括容易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等問題。
長者出現抑鬱症也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成因除了因為患上慢性疾病、長期痛症退休困擾時,也容易觸發與伴侶之間的相處問題,甚至引致離婚。就退休的規劃,梁醫生有下列建議:
- 退休前,考慮將來是否仍然值得繼續工作,及早找路向,充實自己,學習新技能。例如到僱員再培訓局學習新技能
- 可考慮轉換工作崗位或性質,例如進行一些不太操勞的工作,並以短時間工作為主
- 可在退休前3至5年開始計劃轉職,包括要了解自己的能力,透過政府或坊間提供的培訓,參加課程去提升自己
- 擔當義工,例如本身從事裝修工作的人士,可以在退休後,為長者維修居所,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繼續服務社群
- 參與一些不會容易導致勞損的運動,例如打門球,在未退休前開始參與,然後在退休後積極投入這些運動
退休貼士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的專家就指出,不少人對退休生活存有誤解,例如誤以為退休後會百無聊賴,覺得自己無用、無價值,甚至退休會導致身體衰退。其實退休只是生活模式上的轉變,及早進行規劃,都可以令退休後的生活變得充實及滿足。
另外,身體機能衰退往往是正值退休的年齡,所以令人容易混淆,誤解退休會導致身體衰退,建議退休人士反而要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及習慣,對抗衰老,避免健康出問題。專家建議大家及早計劃和安排退休生活,增強退休後的生活樂趣和滿足感,提升自我價值,並可因應自己的身體情況、興趣、生活習慣、人際網絡、經濟和交通等因素,考慮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或嗜好:
- 知識型的進修活動:例如學習語言、文化、藝術、電腦科技應用等,多動腦筋,預防腦退化
- 悠閒型的學習活動:舞蹈、唱歌、旅遊、戲劇或電影欣賞、書法、棋類活動、繪畫、園藝、保健醫療
- 適合長者的體能活動:太極、六通拳、八段錦、行山、急步行
- 服務型活動:探訪病人或獨居老人、訪問慈善機構、擔當義工
- 宗教活動:祈禱、唸經、拜佛
- 其他活動:探訪親友、處理家事、美化家居、與海外親友通訊、湊孫為樂
建議每年進行身體檢查
退休人士宜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有否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及早發現疾病,可盡早控制病情,減少相關併發症。至於檢查要相隔多久做一次、或做哪些類型的檢查,可不妨諮詢家庭醫生的意見。同時,要多留意自己身體上的變化,萬一對健康有疑慮,或身體出現了一些未能解釋的變化,例如胃口轉差、體重無故減輕、大便習慣改變等,應盡快求醫,健康方面的貼士如下:
另外,面對收入減少的問題,退休長者宜量入為出,維持健康生活的開支屬優先,並減少過往因工作或禮尚往來而作出的非必要開支。另外,可善用坊間的長者優惠,包括娛樂節目、交通服務方面。面對困難時,要向親友、社會人士或政府機構求助,以接受適當的援助。
想退休生活健康無煩惱,就要及早準備,包括計算醫療開支、購買醫療保險。一旦日後不幸患上癌症,癌症治療的開支可以很龐大,屆時才購買醫保,已患有的癌症大多為不保事項。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