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尿病引發「糖尿上眼」? 一文拆解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
糖尿病

【糖尿病】糖尿病引發「糖尿上眼」? 一文拆解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

4 分鐘閱讀

全球有高達4.22億人口患上糖尿病,相等於整體人口的8.5%。預計到2040年,患病人數會增至 6億4千萬。在本港,糖尿病患者多達70萬,佔人口約1成,大概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發病人數更有上升趨勢。一旦確診糖尿病,便需好好控制病情,否則病情嚴重,可誘發多種併發症,包括俗稱「糖尿上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變、冠心病中風,以及因為傷口難癒合致容易腳部潰瘍即「糖尿腳」。

糖尿病會引起不同的病變,包括微絲血管受破壞,出現缺血和硬化,增加各種可致盲的眼疾風險,包括視網膜病變、黃斑點(位於視網膜中心、負責中央視力)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其中視網膜病變是指患者的視網膜,因為血管缺血,出現血管增生的現象。這些新增的血管,通常較脆弱易破,增加出血風險,包括玻璃體出血,患者視力會大受影響。另外,若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血管,不停受損及結痂,都會增加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至於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有幾高?要視乎他們控制「三高」的情況,以及腎功能、肥胖吸煙等各種因素有關,其中糖尿病的病情越長,出現糖尿上眼的風險越高。外國有些研究發現患糖尿病達10年的人中,約有33%會出現糖尿上眼。患病達20年人士,有此併發症的風險更超過66%。

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最初可以毫無症狀,但隨著病情對視網膜的影響越來越多,可以有一系列症狀:

  • 飛蚊症症狀增加,例如視視中出現黑點
  • 視力模糊
  • 中央視力受損

璃體出血或視網膜脫落,視力會嚴重受損,甚至失明。若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一般需要透過激光治療,封閉新增血管及消除缺血的血管。 另外,如患者的視網膜血管不停受損及結痂,可能要接受激光治療加固視網膜,以防增加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其中成年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約2至4倍。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曾指出,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高企,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膜和肌肉細胞的功能會受影響,從而增加動脈出現斑塊及粥樣硬化的機會,長遠來說,心血管更會容易被這些積聚的斑塊阻塞,嚴重可導致心肌梗塞。另外,糖尿病也會直接增加心衰竭和腎衰竭的風險。除了心臟受影響,他們患上腦血管病如中風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所以對身體的影響可以很嚴重,不能掉以輕心。

當血糖水平失控,會影響患者的血壓和血脂水平,傷害血管壁,令血管硬化及收窄。由於腎臟有很多微血管,當相關微血管受到破壞,腎功能會慢慢衰退,長遠更能會演變成腎衰竭,有機會要接受洗腎治療,維持生命。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臟科教授司徒卓俊曾指出表示,年過40歲人士,腎功能平均每年下降1%,而糖尿病患者則為2%至12%。而腎功能衰退的速度,取決於血糖和血壓控制、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患糖尿病越耐,腎臟就越容易出現病變。

糖尿病患者平時應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例如小便量減少或帶泡、出現腳腫、容易疲倦、出現高血壓等症狀,盡快求醫。飲食方面,要少吃高鹽份、含濃味醬汁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長期過高,可引致周邊神經的代謝物積聚,逐漸傷害神經線,造成末梢神經病變,令患者雙腳有以下症狀,造成俗稱「糖尿腳」或「糖尿病足」的問題:

  • 足部感覺變弱
  • 雙腳容易疲累,行很短路程便要休息
  • 雙腳可變成「爪狀」,受力點的改變令足部更容易出現傷口,但感覺弱而未必能及早發現

由於患者腳部的傷口難以癒合,但未必有痛感,最後便有機會演變成傷口潰爛,觸發糖尿腳。

專家就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最少要做一次全面的足部檢查,併發症風險較高人士則要更頻密檢查。足部檢查包括足部的保護性感覺、血液循環、皮膚和趾甲狀態,以及足部形態和結構變化。

要預防各種與糖尿病有關的併發症,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必須好好控制血糖,包括:

  • 準時服藥
  • 監測血糖指數
  • 定期檢查身體
  • 少食多餐、多吃高纖維食物等
  • 避免吸煙
  • 控制體重,預防肥胖

同時,要有效管理其他已有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另要配合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魄及身體狀態,以免病情惡化。

糖尿病可影響身體的心血管健康,如病情長期失控,出現各種併發症的風險會越高,所以患者要盡量做足穩定病情的措施。信諾糖路同行醫療保為糖尿病高危族及糖尿病人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可替糖尿病人賠償大部份的醫療開支,提供每日高達港幣3,600元的住院費用保障。按此了解更多,讓我們為你提供最佳的糖尿病保障。

資料來源

  1. 智友站-糖尿病
  2.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3. 糖尿上眼
  4.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5. 中大研究發現每6位糖尿病患者有1位出現腎功能急劇下降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