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秋冬的行山旺季,大家要提防不小心被蟲咬,而感染斑疹傷寒或其他立克次體病,包括本港常見的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等。萬一病情嚴重,可誘發各種併發症,甚至令人死亡,本港過往也曾發生相關死亡個案,大家在郊外地區時切記不要掉以輕心。
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的症狀
患者受感染後會出現上述類似重感冒的症狀,其中感染了叢林斑疹傷寒、或斑疹熱後,被蟲咬的有關患處會出現穿鑿狀皮膚潰瘍,附近淋巴腺也會腫痛。病情若較差,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令人死亡。
本港過往也曾發生至少3宗市民感染叢林斑疹傷寒後死亡的個案,包括2013年1名曾患乳癌的77歲婦人,因受到感染而引發膽囊炎,最後死亡。在2011年則有1名82歲婦人感染斑疹熱後,併發腦炎及肺炎死亡。整體感染數字方面,本港每年接獲關於感染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等個案都各有接近20多宗。其中在2020年及2021年,叢林斑疹傷寒個案分別有29宗及22宗個案,斑疹熱則分別有18宗及24宗個案。內地也有些不少個案涉及行山、郊遊、掃墓期間被蟲咬後而染上該病。
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的成因及傳播途徑
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都屬於立克次體病,立克次體其實是一種寄生在細胞內的微生物,很多時被稱為細菌,但生態上卻與病毒較為相似,醫學界認為其性質介乎細菌與病毒之間。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指出,立克次體病有多個類別,其中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在本港較為常見:
- 叢林斑疹傷寒(即恙蟲病,主因是被受感染的蟎、又稱恙蟎所叮咬而染病)
- 城巿斑疹傷寒(即地方性斑疹傷寒或鼠型斑疹傷寒,經接觸老鼠或貓身上所受感染的蚤而染病,包括接觸了蚤的糞便)
- 流行性斑疹傷寒(主要經接觸受感染蝨的組織碎屑、糞便而染病)
- 其他立克次體病,例如斑疹熱(主因是被受感染的蜱蟲叮咬而染病,蜱可寄生在狗和老鼠身上)
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的治療方法
叢林斑疹傷寒等立克次體病的潛伏期各有不同,其中叢林斑疹傷寒、城巿斑疹傷寒和流行性斑疹傷寒的潛伏期通常為10至12日,而斑疹熱的潛伏期為6至10天。如參與戶外活動或被蟲咬後,有懷疑症狀應盡快求醫。至於治療方法一般是靠接受抗生素及支援性治療。
叢林斑疹傷寒、斑疹熱的預防方法
有關立克次體病的病媒主要是蟎、蜱、蝨等,主要生長在有茂密植物的地區,所以大家到郊外地區時應採取防蟲措施,以免被叮咬而受到傳播。
食物及環境衞生署表示,叢林性斑疹傷寒由蟎傳播,牠們的體型很小,身長只有1至2毫米,身體呈紅色,其幼蟲多寄居在野生鼠類身上,可透過叮咬人和動物而傳播該病,例如常見會聚集在人類的腰間或腳踝等。
至於斑疹熱主要由硬蜱科及軟蜱科的蜱傳播,蜱喜歡寄生在狗和鼠類等哺乳類動物的身上。其幼蟲會聚集於草尖或葉尖,等待合適的動物經過時,便會跳到對方身上,利用其帶倒鉤的口器刺入皮膚和吸血,繼而傳播疾病,另外接觸到受感染的蜱殘骸或其糞便,尤其當時有傷口或碰到眼睛,也可感染蜱傳斑疹熱。
下列是食環署、衞生署提供預防叢林性斑疹傷寒、斑疹熱及其他立克次體病的貼士:
-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穿上可完全遮蓋足部的鞋,避免穿拖鞋或涼鞋
- 把褲腳塞進襪子或長靴裡,以免皮膚與節足類動物接觸
-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 郊遊時使用行人徑,避免穿過樹叢或草叢。不要在叢林中坐臥、或接觸路旁長草
- 不要把衣服掛於矮樹叢或樹上
- 定期替寵物除蟲
- 定期檢視寵物的寢具及除蟲
- 定期修剪植物,尤其是處所內的草
- 不要餵飼野生或流浪動物
- 預防家居鼠患及保持個人衞生,提防生蝨問題,例如妥善儲存食物及處理垃圾
衞生署的專家同時建議大家到郊外之後,最好查看身體和衣物,檢查和清潔隨行寵物的身體,並清理依附的節足類動物。萬一發現有蜱依附在身體上,應使用鑷子或尖鉗子,貼近皮膚並抓牢其頭部,慢慢地施壓把蜱(連帶含倒鉤的口器)拉出,不要把蜱捏碎或扭斷,否則餘下殘骸可引致感染。然後消毒被叮咬的部位,並用肥皂及清水洗手。
參與戶外活動期間,要做好防蚊、防蟲措施,預防不慎被叮咬而患上傳染病。病情若嚴重,更隨時要入院接受治療。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斑疹傷寒及其他立克次體病
- 預防感染蜱和蟎傳播疾病指引
- 桂林漢被蟲咬後多重器官衰竭 香港過去錄得3宗同類死亡個案
- 清明掃墓小心恙蟲侵襲 一咬感染本港曾奪3命
- 【蜱蟲叮咬】婦人頭劇痛到撞牆 揭蜱蟲植入大腿吸血多日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