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在愛面前,人人平等!關注同性平權及LGBT+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LGBT】在愛面前,人人平等!關注同性平權及LGBT+的心理健康

7 分鐘閱讀

每年6月,世界各地也會充斥著六色彩虹旗的標記,以響應象徵著愛、平等與自由的「同志驕傲月」(LGBT Pride Month),同時藉此打破既有的傳統偏見,並且宣傳任何族群也有愛的自由。

同性平權運動歷時數十載,截至現時,同性婚姻已在全球29個國家中被受法律認可,但仍然有部份人未能理解多元性的性取向。藉著同志驕傲月,信諾Smart Health與大家一同探討同性平權及LGBT+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LGBT+更多社會支持。

由於舊有的同性戀者稱謂已經未能用於闡釋所有非異性戀人士,因此衍生出LGBTQIA等英文縮寫分類,並以「LGBT+」作為非異性戀者的純稱。以下為你簡單講解各種分類的意思:

  • L: Lesbian 女同性戀者
  • G: Gay 男同性戀者
  • B: Bisexual 雙性戀者
  • T: Transgender 跨性別者
  • Q: Queer / Questioning 酷兒或對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
  • I: Intersex 雙性人
  • A: Asexual 無性戀者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9年的電話訪問調查得知,約60%受訪者非常同意或同意香港為LGBT+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比起中大性別研究中心於2016年時發起的同類研究結果高出4%,可見港人支持LGBT+擁有法律權利的比率逐漸提高。另外,該研究發現僅18%受訪者會對支持或贊助同志遊行的商業機構擁有負面印象,比起2016年的數據減低了近10%。

然而,另一項於2017年發起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有3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非異性戀人士持有負面態度,可見雖然LGBT+的權益日漸得到重視,但社會各界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宣傳同性平權,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性小眾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以提升社會對LGBT+人士的接納程度。

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與跨性別資源中心於2019至2020年合作進行了一項香港跨性別人士的調查,結果顯示LGBT+人士在香港生活時經常遭到拒絕、傷害及歧視。當中有76%受訪者表示,自己曾在社交生活的不同層面上遭受拒絕;62%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遇到不同言語騷擾、肢體暴力等不同方式的傷害;而且,LGBT+人士在抑鬱、自殺行為和思想的風險,都比異性戀者高。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亦曾於2018年訪問了1,050名香港的LGBT+人士,發現當中高達64.5%的受訪者曾經擁有輕度或以上的抑鬱症狀,可見其實不少LGBT+人士都正默默承受著各種精神健康問題。除了上述提到的抑鬱症外,不少LGBT+人士亦有機會患上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嚴重者更有機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無論是異性戀者還是LGBT+人士也好,也曾經經歷過煩躁及焦慮的滋味。面對這些情緒時,我們需要學會以正確的方式來紓解壓力,這樣才能慢慢學會接受與克服;相反,長期抑壓情緒的話,最終只會迎來「壓力爆煲」的一天。以下為你介紹幾種釋放情緒的減壓方法。

1. 與信任的人傾訴

面對壓力時,無論選擇默默忍受還是任意發洩,都會對精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此時,不妨向家人或朋友進行傾訴,以減輕心理壓力,同時亦有可能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啟發。

2. 嘗試轉移注意力

與其不斷鑽牛角尖,倒不如把時間用於其他地方來轉移注意力。無論是散步、看書、畫畫,聽音樂也好,只要能夠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便可以了。

3. 以文字記錄心情

如果一時之間未能找到傾訴對象的話,不如嘗試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文字記錄下來,讓自身的不安情緒得以釋放,抒發過程中亦可以了解自己更多,從而學會接受各種情緒下的自己。

4. 做運動

無論是到戶外做運動,還是在室內進行瑜伽冥想,也同樣能夠讓你去除雜念;發泄過後,自然能夠重拾平靜的心情。

宗教信仰、家庭、輿論壓力等因素,都可能會對LGBT+人士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壓力。此時,社會支持對LGBT+人士便起到關鍵的作用,只要社會能更多些包容、多些關懷,便能作為性小眾人士背後最堅實的後盾。以下為你介紹一些大眾能夠幫助LGBT+人士的方法:

1. 參加義工活動

即使不是LGBT+人士,亦可以以支持者的身份來參與由LGBT+組織所舉辦的義工活動。透過這些活動,可以親身接觸各種LGBT+人士,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

2. 參加同志遊行

每年11月,香港亦會舉辦一次同志遊行,旨在向公眾人士推廣LGBT+權益,並且引起社會各界對LGBT+人士的關注;參加同志遊行,便能夠身體力行,直接表達對LGBT+的支持。

最後,需知道散播恐懼和歧視並不會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只有多加包容,才能讓社會變得和諧共融。只要大家願意保持同理心,嘗試學懂理解和接受,才能令社會接受多元思想和不同聲音。

資料來源

  1. 【LGBT】容易患上抑鬱症?關注LGBT 的心理健康
  2. LGBTQ大機會有社交焦慮症?怎麼樣才能幫助性小眾?
  3. 社交恐懼症 - 智友站
  4. 我應該怎麼處理焦慮情緒?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