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一同到海外升學,無論對家長或子女,都會帶來壓力。而家長往往都會擔心子女到外地生活後難以適應當地生活,有見及此,家長應盡早規劃,可參考以下六點幫助小朋友融入新環境的方法。
1) 提前預告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或青少年到海外生活時,或會因離開熟悉社區及文化而產生哀傷情緒、出現無力孤單感。如家長有到海外升學或生活的打算時,應盡早通知孩子,在考慮海外地點的抉擇時,亦應盡可能讓子女參與,讓他們一起計劃,分享個人想法及感受。切忌「先斬後奏」或態度過份強硬,令小朋友出現叛逆反抗情緒。
2) 語言學習
言語不同是引起生活及社交障礙的重要因素,口音不佳或曲解對方意思,甚至會有機會因而產生被歧視問題。要順利融入新地方,首要是掌握當地語言。家長宜在到海外生活前,盡早為孩子打好語言基礎。有研究指出,三至六歲是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因此年紀越小出國,越容易掌握第二語言。若小朋友已經長大,家長可在入學前為孩子預留較長的適應期,亦可報讀語言支援學習班,令小朋友更快熟習當地的語言。
3) 保留孩子鍾愛的物品
即使要減省行李,也記緊要把部份托運位置留給孩子自由決定。不要小看一件玩具、毛公仔或小擺設的重要性,它們很可能是孩子心靈的依靠,不是到了外國隨便買一件就能代替得了。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更需要有隨身物品攜帶上機,甚至帶上他的毛巾枕袋,好讓他到了新環境也有熟悉的氣味。另外也可為孩子安排與親朋戚友及要好的同學舉辦歡送會,保留美好回憶之餘也能交換聯絡方法,讓孩子覺得即便到了外地,還能與朋友聯繫。
4) 別急著上學
生活環境大轉變本來已需要時間適應,轉校對孩子而言更加是一大衝擊。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就盡量安排小朋友到外國後能先有一個小假期,先適應新居及社區環境,安頓好家中一切,熟悉了房間,然後才去學校。這樣即便孩子在學校碰壁或一時未適應,至少還能有回家這個避風巷,有效減低小孩插班上學的焦慮。
5) 建立新社交圈子
小孩子一旦到了上學年齡,就會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會有特別喜歡的老師、相對熟稔的同學。到海外生活難免需要重新適應,起初可能會感到失落、空虛、不捨是合理的情緒反應。家長除了可以盡力幫他們用視像通話等方法聯繫舊有朋友,亦應盡量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多帶孩子參加學校或社區舉辦的活動,如有宗教信仰多參加當地教會,多與鄰居互動接觸,多報讀興趣班課外活動,都有助孩子融入新生活。家長自己亦必須先主動交朋友,不要封閉自我,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才能順理成章令孩子都保持正面。
6) 了解當地文化
多遊覽社區,了解新環境,都是培養孩子歸屬感的好方法。離開香港前,父母就可因應子女的年紀及理解程度,給予他們一些關於當地風土民情的資料,多看看相關地區的電影,讓他們對即將面對的文化差異有所準備。到埗後多花時間帶子女欣賞新住處周邊的風景,多去不同地方玩樂,也能讓孩子減低對異地的抗拒。
到海外升學或生活對子女而言畢竟是一個大轉變,家長緊記切勿操之過急,亦應時時刻刻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才能讓一家人都享受生活。